学院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能源学院简介

2022-10-09     发布:系统管理员    点击:4356

能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系、可燃矿产系、地质勘探系、能源地质系等演变过程,是我国能源勘探开发领域高级人才的摇篮,拥有“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教学特色明显、学科优势较强。

能源学院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科点、5个硕士学科点和4个本科专业(5个招生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分别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石油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2019年,两个专业均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新设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022年新设本科专业“碳储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名学生入校时配备导师。2020年,学院启动“拔尖人才创新班”建设,旨在培养“交叉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数量比例接近于11

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3人,教授35人(博导48人),副教授24人,讲师22人,实验技术与管理岗12人。其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海外优青1人,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人,进入原地质矿产部跨世纪人才计划的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青年英才3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5人次,首届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863评审专家1人。

科学研究:能源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立于学科发展前沿,不断追踪世界学科发展动态,立于国内学科发展前缘。围绕沉积盆地化石能源地质勘探与开发,形成了多个特色明显、处于国内前缘地位的研究领域,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石油构造分析、含油气盆地分析、煤与煤层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储层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页岩气地质勘探与开发等。现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煤储层分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165项,各项科研经费近5亿元。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出版专著教材15部,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次。

产学研基地:学院与国家部委和国有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了具有多层次结构特点的产学研基地。其中,与胜利油田联合建设的产学研基地获得“北京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自然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共建“页岩气研究基地”;与辽河油田联合建设的产学研基地获得“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多层次结构的产学研基地,探索校企互动机制的实践教学模式”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专业建设:目前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碳储科学与工程。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为2个专业方向,即:资源勘查工程(能源)、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地质与工程)。石油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2021年首次招生专业;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为202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新增专业,全国仅有四所高校获批开设此专业,2022年首次招生。“多元油气勘探开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能源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地质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