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于兴河:技术攻关 引领前沿

2025-10-16     发布:[能源学院]    点击:62

编者按:在油气勘探领域,陆相碎屑岩储层表征长期面临“厚薄交互、相变快”的世界性难题。能源学院于兴河教授团队通过多年产学研攻关,创新提出“结构-成因分类”理论与“微相导向砂体对比”方法,系统性突破技术瓶颈:首次揭示河流-三角洲“道坝转换”沉积规律,使储层预测成功率提升至85%;创建多物源套合编图技术,推动海上油田群开发成本降低20%。该成果在我国七大盆地及海外区块规模化应用,累计增效超百亿元,相关理论更被国际沉积学界权威评价为“陆相储层研究的里程碑”。近日,《科技与生活》杂志采访报道了于兴河教授的先进事迹,现转载分享如下。

01

我国含油气盆地以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是我国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力储层,占已探明油气总储量的90%以上。由于碎屑岩储层在垂向上厚薄交互、侧向快速尖灭及平面上相带多变的非均质特点,致使精确表征储层的连续性、叠置关系及物性空间分布,如何改进和提高认识储层的手段成为储层表征技术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提高此类储层的表征精度,达到不同相带的精准预测与高效勘探开发,在国外难以找到可供借鉴的实例与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兴河教授的“陆相碎屑岩系油气储层表征”团队从储层的结构-成因入手,形成了不同成因厚薄交互储层的特色表征理论与方法,进而提升了此类储层定量表征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油气勘探与开发效果,引领了陆相碎屑岩厚薄交互储层理论与表征技术前沿。该团队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上不断突破,成绩斐然。创新三角洲结构-成因分类体系-沉积微相导向小层对比方法,提出了新的河流与三角洲多要素结构-成因分类体系,结合层序地层学理念揭示了陆相碎屑岩相变快、厚薄交互频繁的沉积成因与特征,明确了河流“辫–曲过渡”与三角洲“道–坝转换”与侧缘砂席交替的演变规律,形成了道坝转换-坡源控制理论,拓展了高分辨层序地层学与陆相沉积动力学。

创建了沉积微相导向的砂体对比方法与多要素结构-成因表征技术,实现小层对比的平剖联动演化过程,明确了河流–三角洲储层的构型机理与高含水油田的油水空间注采关系,解决了储层连通状况“通而不畅”的认识难题。提出了结构成因分层系数的概念与计算模型,突破了传统储层表征的技术瓶颈,使储层预测成功率提高到85%以上。创建了多物源分区表征各向异性的套合编图方法,解决了传统储层评价中难以考虑多物源各向异性的难题,促进了我国海上多物源、多层系“优带差、厚带薄”立体式油田群的高效开发,使单井开发下限降低20%,显著降低了油田开发建设周期与成本。 形成了五要素(沉积相、构造调节带、优质储层、储盖组合以及不整合面或坡折带)构造–地层岩性圈闭垂向叠合预测技术。建立了5个野外露头与现代沉积考察基地,开展各类学术讲座与专业培训百余次,团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6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与我国三大油公司科研生产部门密切合作,形成了问题与目标导向的多项科研成果。

团队经过10余年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突破了陆相厚薄交互储层表征关键技术,攻克了制约厚薄交互储层沉积成因机理认识难、砂体构型表征精度低以及潜力评价与产能预测不准的三大技术瓶颈,实现了我国陆相厚薄交互储层的高效动用。应用效果30多年来,于兴河教授团队的核心理论与方法技术在我国7个盆地(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渤海湾、北部湾、珠江口、东海)和海外多个区块,近40个油田进行了推广与应用,大幅提高了应用油气田的高效滚动勘探开发效果,助推10多个油气勘探发现,使勘探成功率由30%提高至67%;解决了高含水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注采矛盾,实例油田水驱波及系数提高16%,实现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学术上,主要完成人受邀对多家单位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学术讲座与专业培训,累计达百余次;参加IAS、AAPG、IGCEAGE、Geostatistics等国际学术会议多达20余人次。团队近年来先后获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化学与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并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教材与专著15部(其中译著2部),其中《油气储层地质学》的教学荣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应《地学前缘》杂志特约专辑1期,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1篇文章为《沉积学报》自创刊30年来下载与引用Top10。团队受邀对多家单位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学术讲座与专业培训,累计达200余次;参加IAS、AAPG、IGC、EAGE、Geostatistics等国际学术会议多达20余人次。第八届国际石油地质统计学大会首次将中国学者(于兴河教授)推选为召集人,核心成果得到了知名专家与院士的高度评价,国际知名沉积学家Ron J.Steel教授与层序地层学家T.A.Cross教授也给予了高度认可。

同时,于兴河教授团队积极推动中国石油工业与海洋石油科学的科普宣传,承担中国科协-科普中国《陆相生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型平台》科普视频的科学顾问与技术指导,为国内外广大民众、学者了解我国石油工业与海洋勘探开发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家国情怀方面,于兴河教授勉励广大师生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要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特别是针对研究生同学,于兴河教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背景,鼓励大家珍惜时间、勤学好问、多读多写、志存高远,真正成长为优秀的研究生,肩负起祖国强大和民族复兴的重任。

于兴河,湖北襄阳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863资环领域主题专家,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地质与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古地理学报》副主编及《石油勘探与开发》等多个国家核心期刊编委。出版专著与教材16部(英文专著1部),学术文章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指导硕、博士220余人。于兴河教授长期从事油气储层沉积学与表征,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评价,含油气盆地分析及其模拟,海洋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资源评价。提出碎屑岩沉积体系“物–坡”耦合控砂理论、结构-成因分类以及微相导向砂体对比方法,创立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创建多物源套合优选与多要素圈闭叠合评价与预测方法体系,创新相控建模约束指标,首创陆相厚薄交互储层表征技术。引领我国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研究前沿。

原文载于《科技与生活》2025年第15期。

责编: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