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财经报道我校探索碳储人才培养之路
2022-12-08 发布:[能源学院]杨光坤 点击:56次
新华财经北京12月5日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立足能源学院,集合地质、工程学科优势,主动申报碳储新专业,构建碳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聚焦特色,适应人才需求新形势
碳储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战略性新兴领域,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托学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及“石油工程”“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聚焦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二氧化碳地下高效利用,提出人才培养新方向,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完善碳储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弥补我国在碳封存、碳利用环节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空白,适应人才需求新形势。能源学院十余年来开展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驱替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为碳储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专业建设负责人李治平教授长期从事CCUS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积极响应,国内首设碳储新专业
学校于2021年7月向教育部提交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申请,2022年2月22日获教育部批准,2022年秋季招生。目前全国仅有四所高校首批设置该专业。
“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服务国家双碳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地质、能源、矿业、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碳储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背景,系统掌握能源高效低碳转化、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以及二氧化碳利用转化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新专业人才培养重点突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和利用转化,兼顾二氧化碳捕集。
交叉融合,深化学科建设新发展
学校现有16个一级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紧密支撑碳储人才的培养。地质工程一体化充分体现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协同。
学科交叉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院内部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例如能源学院同时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质工程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石油人才的培养”,能源学院也是碳储新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学院;二是学院间合作,共建学科交叉组织机构或联合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项目。
多措并举,人才培养方法有创新
近年来,学校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在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新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本科生导师制。新生入校后分配导师,导师主要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个性化培养人才。学校设有“燕山书院”、“创新实验班”、“地质工科求真实验班”和各学院的拔尖人才创新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导师,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式。
三是加强产教融合。学校注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胜利油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北京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多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四是加强师资培训。如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举办“教学名师讲坛”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托举工程等。
发挥优势,碳储专业课程有新意
学校高度重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以“高起点、严要求”为标准,广泛征求意见,邀请院士、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为碳储人才培养出谋划策。
“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以“双适应、三面向”为基本原则,体现交叉性和应用性,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课程设置采取分段组合方式,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创新课。课程教学大纲中强调课程思政元素,由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把关。专业核心课包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与原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原理、碳储地质学、碳储工程与经济管理、岩土工程数值建模与计算、二氧化碳输运技术和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在此基础上,设置8门专业拓展课供学生选择学习,延伸专业知识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学校将以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为指引,围绕碳储人才培养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坚持“特色+精品”,积极做好新专业建设,培养碳储专业新人才。
责编:能源学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