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访谈录:牢记初心使命,攀登精彩人生
2021-11-11 发布:[能源学院]肖畅 点击:1101次
采访对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王红亮副教授
采访对象简介:
王红亮,男,1971年10月出生,河南滑县人,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党委委员;为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员,能源行业页岩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199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6月留校任教,历任能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副院长,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作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沉积储层、沉积盆地分析、油气藏预测与评价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先后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延长石油等多个油公司开展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承担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企业委托课题30余项。承担教育教学改革类项目11项,其中负责7项(国家级2项,北京市级2项,校级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类项目4项(北京市级2项,校级2项)。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4、2012),二等奖1项(2008);校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2004、2008),一等奖2项(2012,2017),二等奖3项(2012,2017);校教学优秀奖4项(2002、2005、2015、2016);获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十五届“地学载体,质蕴师恩”我爱我师“十佳教师”称号;获学生优秀指导教师等其它校级奖励10项。能源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沉积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沉积岩石学》团队主要成员。共发表论文91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34篇,SCI论文19篇,EI论文5篇;著作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AAPG Bulleti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期刊审稿人。
采访学生:能源学院博士生第三党支部书记 谷雨
最开始和老师聊到需要采访的事情的时候,老师保持着温暖的微笑,欣然的答应了下来。老师说道,我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只要能帮助到你们。我和支部成员来到老师的办公室,老师非常热情高兴的欢迎我们,然后开始了他的分享。
初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今天,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老师入党的动机和经历的。老师回顾了他当时入党的情景。“我是在读研期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那还是九五年。当时我的想法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希望加入光荣优秀的党组织,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能力和条件不够,组织不能接受我。我想申请加入党组织动机和初心主要有两个方面,这对自己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鞭策,在入党过程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因此自己也在不断地提升。同时,在读研期间我也一直担任班长的职务,能为同学和班级多做一些事情,我是非常开心和乐意的,这也是非常宝贵的锻炼经历,真切的让我感受到了为人服务的宗旨,这也是我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动力,初心是不能忘的更是不能违背的。”
内心
接下来的问题是关于求学和工作之路,我们选择了这个地质专业,选择了这个方向,选择了地质报国的路线,那么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王老师说“说起来选择地质这个方向,当时我选择这条路的心是非常坚定的,你们可能不相信,我所有的第一志愿都是和地质相关的。中学时期受地理老师的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储备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在课堂了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那时就埋下了一颗种子,也激发了我的兴趣想去更深入的探索了解;同时《年轻的一代》这部电影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于是报考了地质大学,投身到地质的行业中。至于学业和工作中的问题,我一直就抱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要踏踏实实的干好,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全心全意的投入那是一定要的,这就是克服困难的动力,也是初心。”老师的话很质朴但是充满了力量。“当时不仅需要教学,还担任了助管教学的副院长,无论什么工作都认真的对待,因为这就是我的责任。身为一名党员,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现在看来,我基本做到了。”王老师的工作科研经历,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和身上的责任。
“我认为油气行业在今后还是光明和稳定的,并且是十分重要的。”在说道“新能源”和“碳达峰、碳中和”这一话题时,王老师鼓励大家说,“在总书记提出这一主题后,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思考了很多。大家不要对化石能源行业的前景担心,我国现在的石油与天然气的进口占比很大,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煤、油、气不仅仅是燃料,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它。做到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对碳中和、碳达峰将做出很大的贡献。所以,化石能源短时间内还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总书记在视察胜利油田时提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同学们不必担心,尽管学好自身本领,将来会有广阔的天地。”
关心
老师自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为学院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教学岗位上孜孜不倦的工作,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取得了多项成绩,平易近人的作风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爱戴。“学院的历史是十分丰富的,切实体现出适应国家需要,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王老师在给青年学子寄语之前,还深情回顾了学院的历史和自己的感受。“在学校成立的1952年,能源学院的前身也就同时成立了,虽然经历了迁校等一系列事件,但学院仍然蓬勃发展,根据国家需求不断调整招生专业,培养适应时代和需求的人才。从文革后开始招生的石油工程专业到一流专业资源勘查工程(能源)、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地质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体现了这一概念。所以,青年学子要瞄准国家需求,开展自己的研究;第二是学科交叉,把自身专业与前沿的科学技术结合。最后,回到自身,同学们要定好自己的目标,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实现。目标定的太高,想要达到也会感觉疲惫。分解目标,一点一点实现,你会在研究中得到鼓励和满足感,也能看到生活中的诗与远方。”
从开始接触到最后的采访结束,王老师始终带着和蔼的微笑。话语中也是充满鼓励的语气和坚定的力量。都说老师是园丁、是摆渡人,自己把学生一波一波的摆渡到光明的彼岸,然后转身回去。王老师的话让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老师安静的内心,更是一个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传承一种精神,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对待治学的严谨,对青年的期许和对未来满满的希望。我们要从老师的手中接过党和国家的期许,向新的百年目标奋进。
供稿:谷 雨
摄影:肖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