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庆祝建党百年访谈录︱张金川:心系祖国,奉献能源

2021-06-16     发布:[能源学院]肖畅    点击:30

采访对象:张金川教授

采访对象简介:张金川,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导,从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非常规油气地质与评价、盆地流体与资源评价等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北京市重大等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7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9项,获国土资源部等科学技术奖励10余项。曾任全国页岩气有利选区和资源评价技术首席、香山科学会议执行主席等,曾获得北京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称号。

采访学生:能源学院硕士生第四党支部书记  牛嘉亮

3

2 

牛嘉亮: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您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也对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深表感谢。在迎接建党百年之际,我们非常想了解您的“初心时刻”。作为一名党员,您是什么时候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当时您心里的想法是什么?   

金川教授:那是在大学期间,确切地说是1985年。那个时候是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徜徉在“科学的春天”里的年轻人,把加入中国共产党看作是一件非常神圣和崇高的事情。大学生们沐浴着祖国的阳光雨露安心学习,对党捧着一颗红心,心驰神往,对己怀揣梦想,苦练本领,心里只想着毕业后能为祖国建设大干一场。

作为从改革开放前走过来的一代“60”后,我们经历了国家的贫穷和发展,见证了我党拨乱反正的魄力和推动社会改革的决心,愿意成为伟大政党中的一份子。历史上一次次伟大的胜利,都彰显了我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勇气。一腔热血献给党是一种信仰和追求,加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就是我的追求。

牛嘉亮:您能讲述一下您求学经历吗,以及您从中获得的一些感悟。

张金川教授:考大学是一种追求,上大学是一种“奢华”。在1982年,国家还处在改革开发的初期阶段,大家的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我的情况也如此。我记的很清楚,第一次出远门是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要去上梦寐以求的大学了,为难的是学费不知道要从哪里来。幸好当时国家有助学金和奖学金,帮助我们顺利度过了难关,完成了大学学业。

大学学习是宁静的、潜心的,没有干扰,没有诱惑。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原油,都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好奇心不断产生并得到了不断的满足。这种学习是幸福的、快乐的,没有分心、没有杂念。除了在食堂吃饭以外,其他的时间全部拿来学习知识,四年学习收获满满。

长期充电、不断学习是我的基本习惯。在参加工作后的不断实践过程中,知识不够用的感觉愈发强烈。在“不贪图享受、不追求安逸,不断加油前进”这种想法驱使下,我再次走进大学校园,接受新的学业挑战。最后一次走进教室学习的机会是博士生课堂,机会珍贵难得,动力充足强劲,学习格外努力,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老师的崇拜、对社会的感恩,仔细听完了所选的课程,非常感谢专业学习上的指路人和领路人。

牛嘉亮:再请您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您后来的工作经历以及您的感悟和收获?

张金川教授:我的工作经历可简单分为20世纪和21世纪两部分。2000年前在原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参加工作,开展面向我国辽阔海域的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工作。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大海,第一次登上海洋钻井平台。海上作业是浪漫惬意的,也是辛苦无奈的,无数次的风浪拍打使我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海洋工作使我认识了不同海域中的油气地质条件,认识了我国海洋油气地质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世纪之交的当口,我有幸来到了咱们学院开展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工作。在这里,我发现了中美在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认识及勘探开发之间的巨大差异,并为缩小这种差距而努力工作。作为地质人,有机会因为工作而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机会感悟祖国的博大。作为地质人,只叹息人的生命时间太短,叹息能为祖国地质事业做的事情太少。

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历,历历在目,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举世瞩目。国家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青春奉献给祖国,把知识奉献给能源。的确,人类很渺小,地球又很大,油气成藏分布与勘探评价中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来完成。

牛嘉亮:作为老一辈的共产党员,您能给我们广大的能源学生一些希望和寄语吗?

张金川教授:时代不同了,工作条件改变了,科学和技术也进步了,千变万化,唯有祖国建设需要有人来干是不变的,需要有人冲在前面、扛起责任、挑起大梁是不变的。十八大以来,祖国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现今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绿色清洁能源,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更多的尖端人才。无论何时,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做祖国建设者中的中流砥柱,这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目标。

牛嘉亮:感谢您接受此次采访,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编辑:耿然、牛嘉亮

责编:能源学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