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访谈录︱肖建新:“偶遇”地质人生,谱写时代华章
2021-05-21 发布: 点击:19次
采访对象:肖建新教授
采访对象简介:肖建新,博士、教授,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副院长。从事含能源盆地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获北京市教委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多篇,部分被美国SCI、ISTP和CA等检索。
采访学生:能源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书记 周芯宇
“恭请江山作证,赢得岁月典藏。”地质事业是简单的、平凡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有的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地探寻地球创造演化规律,矢志追求科学真理的无悔信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前能源学院副院长肖建新教授年轻时与能源地质事业“偶遇”,后与其相伴几十载,退休后仍积极投身野外一线工作。肖老师的地质人生可用我校66周年校庆主题歌曲《江山作证》来形容,见证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的,是山川湖海、是日月星辰,是高山上的岩石,是丛中的野花。
甘作基石 无悔誓言
“我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届高考生,当时的志愿填报和你们现在还不一样,先报志愿,后考试,我还是被调剂到中国的地质大学(武汉)煤田地质专业的(当时叫武汉地质学院)。”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幽暗隧道里出现的一道亮光,照进了每一个像肖老师这样想要求学的青年人的心里。
谈及专业的选择,肖老师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尽管没有被首选大学及专业录取,但他仍旧热情满满。“那时候没有那么多想法的,就觉得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都能建设祖国,就记得周恩来总理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读书,想读好书,想读成后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青年时候的肖老师的目标纯粹而又坚定。
肖老师将与能源地质的“偶遇”变成了一生的事业。没有人生来就坚毅果敢,没有人生来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肖老师说自己对能源地质的爱是在“偶遇”后的相濡以沫中培养出来的。在三十多年的地质工作中,从最初所学的煤田地质,到后来随着国家能源勘探工作在不同阶段的重点调整与转型,又进入邻近交叉的石油天然气地质领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近年来煤层气作为清洁能源又提升了煤地质的作用。服从国家能源勘探不同阶段的重点调整与转型,及时调整并在实践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可以适应国家的需要。
以苦为乐 拥抱自然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肖老师本科毕业后便投身地质工作,在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期间,他是最愿意出野外的‘小伙子’,扎根广袤大地,勤出野外勤记录,连当地司机,后勤人员都对他‘脸熟’。回忆当时,肖老师感叹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现在出野外,打开手机就能安排好食宿、交通行程。那时候想去的地方,下了车还要步行半天甚至一天,靠脚步丈量,依情怀坚持。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肖老师始终保持对野外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坚持“地质工作者不能离‘地’”。肖老师的野外地质工作足迹涉及中国主要陆上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松辽盆地、鸡西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河西走廊、滇东黔西含煤区等。肖老师感叹到,人经常接触大自然还有助于身体健康、心胸与视野双开阔!
肖老师兼重国家情怀和自然情愫,坚持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有着以苦为乐、赴险如夷的达观态度,就像动听的歌,“一路奔走,多少步履维艰;在逝水之岸,在浮云之巅。俯仰天地,终不负志存高远,我用情怀,拥抱自然。”
一心求索 风雨兼程
“我坚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肖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行万里路’,也从未放弃‘读万卷书’。在研究所积累了工作经验后,肖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学习,进修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勇攀地学高峰。留校任教后肖老师将自己“一心求索,风雨兼程”的信念传达给了自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讲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我也不会要求同学们都做‘英雄’,我希望他们能在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在工作的时候全身心的工作。不必太过纠结自己会失去什么,多看看自己在学习中收获了什么。”没有天生的英雄,也没有毫无根据的热爱,肖老师与地学的‘奇缘’也是在一次次野外磨合中延续的。在他看来,无论同学们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要珍惜正在学习的机会,努力锻炼本领,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找寻自己想要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退休后仍旧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野外一线进行工作指导的肖老师在结束采访时,笑着说到,“坚持野外工作,锻炼健康体魄,我还能再为祖国工作十几年!”
“同学们身逢盛世,更应肩负重任,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这是肖老师留下的期许。
编辑:耿然、周芯宇
责编:能源学工组